北宋蔡襄《蒙惠帖》:一笔一划,谦谦正人
北宋蔡襄的《蒙惠帖》是一幅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书道作品。
作品称号:《蒙惠帖》。作家:蔡襄。创作时期:公元1052年。面目:行楷作品。尺寸:纵22.7厘米,横16.5厘米。保藏地:北京故宫博物院。
《蒙惠帖》取法自王羲之的《兰亭序》,同期又融入了颜真卿书体憨厚千里稳的因素。这种会通使得作品既具备了《兰亭序》的畅通与优好意思,又兼具了颜体的稳重与千里稳。作品在采纳传统的基础上,又有所转变,众多了宋代行书尺牍书道的艺术内涵。
蔡襄半说念削发,行笔畅通,点画之间既有劲度又不失婉约,充分展现了其深厚的书道功底。
作品墨色浓淡稳妥,干湿适中,使得整幅作品在视觉上呈现出一种和解的好意思感。
释文:“蒙惠水林檎花,多感。天气温和,体履佳安。襄上,公谨太尉傍边。”这段话抒发了作家收到水林檎花的谢意之情,以及天气和顺、躯壳安康的好意思好祝颂。
作品通过大致的笔墨和优好意思的书道面目,传达出一种良善、稀零的田地,令东说念主酣醉。
蔡襄(1012-1067),北宋书道家,字君谟,号莆阳居士,福建仙游东说念主。他的书道学习王羲之、颜真卿、柳公权等东说念主,书道格调淳朴矜重、高大遒丽。蔡襄不仅在书道上造诣深厚,还工于正、行、草书等多种书体,何况擅长章草。他与苏轼、黄庭坚、米芾并称“宋四大师”,其书道在宋代书道史上占有紧迫地位。
《宋史》载:“襄工于书,为那时第一。”宋高宗赵构称“君谟书为本朝诸臣之冠”,欧阳修云:“君谟书独步当世,行书第一,小篆第二,草书第三。”苏轼称蔡襄“天禀既高,积学深至,心手相应,变化无限,遂为国朝第一。”
《蒙惠帖》当作蔡襄的代表作之一,充分展现了他深厚的书道功底和特有的艺术格调。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,还体现了蔡襄的书意义念和审好意思追求。通过抚玩《蒙惠帖》,咱们不错更好地聚会和感受宋代书道的魔力和内涵。